发布时间:2023-09-30浏览次数:922
“中国式现代化”成“读懂中国”最热词
嘉宾观点:携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羊城晚报记者 张璐瑶 李焕坤 鄢敏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所致贺信中这样说道。
当天的会议中,“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最热词。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与各国携手努力,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多名与会嘉宾在会上建言献策。
谭耀宗:粤港澳携手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粤港澳深度融合,打造世界一流湾区”主题研讨会上,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谭耀宗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携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处于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时期,让我们携手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谭耀宗认为,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方面,香港有几件事可以做。比如不断研究探讨政策的衔接,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近年来,三地政府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促进三地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如广东省出台《“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香港特区政府提出未来将落实跨境救护车等。这些为加速大湾区一体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重要基础,让香港居民分享到大湾区发展的红利。
“我们还可以发挥香港国际化特点,协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行业规则的引领者。”谭耀宗提出,大湾区互联互通只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与世界规则进行对接,甚至让大湾区的规则引领世界规则。“希望香港能帮助更多行业探索如何对规则进行优化和创新,让大湾区的标准能走向世界。”
谭耀宗还提出,香港在金融、国际化等方面有独特优势。香港可发挥和强化自身链接内地、联通亚太等传统优势,以及在税率、货币自由兑换、普通法系等方面的制度优势,持续发挥金融“超级联系人”作用,为国家深化改革开放作出贡献。同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才,让更多企业能体会、分享到“一国两制”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红利。
中国发展很快,如何让世界各国的朋友都能了解中国发展的成果?他认为,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可以用西方社会容易理解的语言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和理念。谭耀宗说:“香港还是一个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我们也在研究香港应该怎么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郑永年:要在“共赢”背景下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要有一个认知上的进步。
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最高标准,也是中国一直追求、实践的目标。”
站在全球视角,郑永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来说意义重大。他指出,如果能实现十四亿人的现代化,意味着能够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持续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不仅仅我们自己实现现代化,还能带动整个世界的进步。”郑永年解释道,因为中国是在开放状态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也会在开放状态下实现,这是中国跟世界的关联。所以,他强调,要在“共赢”背景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
郑永年表示,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动态的过程。“世界所有东西都在变化,唯独变化这个道理不变。”他觉得,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最大的优势就是生生不息,会根据自己的变化、局势的变化来调整。他用一句话总结道:“我们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世界。”
着眼未来,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郑永年提出,要有抓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都是抓手。”
中外嘉宾共议全球文明:让“包容共存”成为世界不同文化共有品质
12月2日下午召开的“全球文明倡议与文明交流互鉴”专题会议上,十余名中外嘉宾共议中外人文交流、共话全球文明。嘉宾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包容的文化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出积极的贡献。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在今天这个自我保护色彩严重、价值观念不同且总有强弱之分的世界背景下,努力让“包容共存”成为世界不同文化共有的品质,以此来搭建一座坦诚交流的桥梁,十分必要。
国家文物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从中国最新的考古发现出发,回顾古代中外文明交融互鉴带来的影响,他认为,文明交流互鉴改变了古代世界、古代生活,也必将改变未来世界、未来生活。
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创办人及董事会主席尼尔·布什表示,当前美中双边关系存在危险摩擦,这源于误解。他认为,人们应该要有一个共识,那便是彼此尊重地坐在一起,没有坏处,只有好处。
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哈立勒·希尔高拉米表示,像全球文明倡议这样的重要倡议,能够帮助并促进不同国家地区更好地了解彼此的价值观和传统,可以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出非常积极的贡献。“包容的文化要替代排外的文化,对话和合作的文化要替代霸权文化。各国必须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或政府模式强加给其他国家。世界不需要霸权,各国应坚持平等相待、文明互鉴、文明对话、文明包容。”(羊城晚报) 【编辑:曹子健】
中新社北京12月3日电 题: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大漠园丁筑教育绿洲
车行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天杭实验学校。这里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河上游,浅藏云端的雪山之巅环抱在后。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20周年之际,中新社记者随同共青团中央工作人员来到南疆多地寻访西部计划志愿者,天杭实验学校是第一站。
走进天杭实验学校教学楼内,两幕巨幅画报相迎而立——一面画着天山,一面则是江南山水图。据该校党支部副书记、校长,2007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崔振强介绍,这是一所由浙江杭州援建的学校,此名此景寓意“杭州和阿克苏两地人民在天山脚下结出美好的教育成果”。
8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天杭实验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校长,留疆西部计划志愿者崔振强。曾玥 摄
2007年,崔振强从河西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由此来到阿克苏。一年后,他通过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进入当地教育系统工作。近15年的教学生涯中,崔振强先后在阿克苏市第三中学、阿克苏市高级中学、阿克苏市天杭实验学校任教,其间参与多所幼儿园、初高中学校的筹建工作。
谈及学生,崔振强反复提到“感动”二字。“我教出的很多学生都已经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我最骄傲的就是我的孩子们回到了祖国西部,回到阿克苏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跟我一样,选择成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这是一种传承,让我非常感动。”
在疆生活16年,改变了崔振强的很多生活习惯。“我刚来新疆的时候闻不得羊膻味,也吃不惯米肠、面肺,但现在已经慢慢喜欢上这里的美食了。”他回忆起,刚开始工作时经常备课到凌晨,“半夜饿了没东西吃,但有维吾尔族老乡们的米肠、面肺,于是慢慢就吃习惯了。”崔振强笑着说,“现在偶尔不吃一顿,还挺想念的。”
十余载春秋,不只人在变,城市也在变。从曾经在马路上跑的毛驴车,到现在人车分离,“三步一个街头,五步一个游园”,崔振强感慨道,“城市越来越漂亮了”。随着父母、爱人、孩子留疆生活,崔振强早已把家安在了阿克苏,“这样我能更加安心地从事教育工作,也让我决心扎根新疆”。
自2003年西部计划实施起,先后已有数万名像崔振强一样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新疆开展志愿服务。
一路朝南,贴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字样的车驶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和田地区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小学门前停下。走进教学楼拾级而上,鞋底遗落的细沙点缀着台阶,为这个地处沙漠腹地的校园绘就底色。
8月25日,贴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字样的车驶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曾玥 摄
教室里,2023届西部计划志愿者武申奥正在给六年级的孩子们上语文课。新学期第一课,讲的是《狼牙山五壮士》。与教室相邻的教师办公室里,还有35名和武申奥同届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正在忙碌着。
据校长杨彬介绍,目前巴克墩村小学共有6个年级、452名学生,学校的教学工作全部由西部计划志愿者承担。
2017年末,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开始探索“驻村支教 志愿支教”教育扶贫新模式。从2018年7月起,巴克墩小学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整体负责教学工作,教师班底由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组成。2022年,巴克墩村小学西部计划志愿者接力支教服务队获得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在这里,不仅是我在教孩子们知识,孩子们也在教我人生的道理,我们一同学习和成长。”同是任教语文的2023届西部计划志愿者闫金培说,“希望经过我们一代代支教老师的努力付出,能让孩子们真正有机会走出去,看见外面更广阔的天地。”
在六年级(1)班的教室后方,有一面“签名墙”,孩子们的名字簇拥着“是终点 亦是起点”的黑板报。武申奥告诉记者,毕业班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考上内初班,走出大漠,去更远的地方看看。
内初班是一项面向偏远农牧区乡村小学或贫困、边境县城市小学招收应届毕业生的教育优惠政策,旨在让全疆的所有孩子都能获得优质教育机会。
8月25日,2023届西部计划志愿者武申奥正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曾玥 摄
踏入12月,距离新一届内初班的招生考试便已进入170天倒计时。武申奥、闫金培和巴克墩村小学的其他任教老师连日里忙着给孩子们查漏补缺,希望在来年1月的期末考试和5月的内初班考试中收获好成绩。崔振强则刚刚完成近期的第3轮家访,又准备到教学楼巡视供暖装置、检查暖气温度,入冬后每周如此。
“我真的没想到16年前做的决定会给我的人生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回望过去,崔振强动情地说,“这段经历一生难忘,是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闫金培也同样用“难忘”和“宝贵”来形容参加西部计划的感受,“就像我们的那句誓言一样,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完)